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下暑假过半,大学生们是宅家躺平还是放飞自我?事实上,他们“知行合一”的足迹,不仅遍及东西南北,而且又久又远——暑期实践的“时空线”越来越拉长了。
上戏青年“文艺轻骑兵”赴疆表演木偶戏。
【东:东洋研修跑海鲜市场】
凌晨4时,都市尚未苏醒,上海海洋大学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的师生整装出发,奔赴世界最大的海鲜交易中心——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丰洲市场)。“市场即课堂、实境即教材”,专业实践沉浸产业一线。
在东京海洋大学娄小波教授与东京鱼市场批发协同组合业务部部长山中雅一的带领下,专项班同学们进入全球知名的金枪鱼拍卖现场考察。5时30分,随着铃铛声此起彼伏,拍卖正式开始,数十位一级批发商用手电筒照射金枪鱼尾部切面、分析油脂纹理与肉色饱满度,以极高专业度和反应速度完成估价决策,然后用手势出价。
这一场景,被同学们称为“最直观的拍卖理论实景课例”:根据丰洲市场金枪鱼拍卖机制,同学们围绕“稀缺性”“品牌叙事”“文化符号价值”等维度,讨论起在市场上拍出高价的蓝鳍金枪鱼经典案例。
中山雅一现场介绍丰洲市场金枪鱼拍卖机制。
在鲜鱼交易区,娄小波向同学们介绍,丰洲市场对温控、食品安全与追溯机制都有严密设计,市场内整体温度控制在10.5°C左右,鱼类在冷链未中断的状态下完成从捕捞、拍卖到分销的全流程,确保其生食级品质。近年来因海水温升导致鱿鱼数量减少等气候变化影响,引发了学生对“渔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依赖性”话题的更深思考。
娄小波讲解气候变化对世界渔业生产的影响。
师生们还前往丰洲市场二级批发区,即连接拍卖端与终端消费的二级批发市场,只见700余家二级批发商,根据客户类型(高端料理店、大众连锁、超市渠道)分类分销。金枪鱼二级批发协会理事长大作先生为同学们演示了娴熟的金枪鱼分割技艺,让他们感受到一流分割技术如“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
现场观摩学习金枪鱼分割技艺。
“我们不是来‘参观’市场,而是把实践环节设在了真实市场。”同学们反映,这次国外专业实践教学,是一次走出课堂的知识旅行,是一场直面世界的视野开拓,国际视野与实操能力相统一的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构建起来。
华东师大学子在老校长的母校支教。
【南:老区定点援教超十年】
如果说出国实践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那么国内支教则是很多年,甚至坚持超过十年。在革命老区、“将军摇篮”湖南醴陵的沩山镇,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老校长刘佛年儿时求学的母校——佛年学校,又有最新一批师大学子来了。
2014年暑假,首届夏令营志愿者吕文斐等9名硕士研究生,在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指导老师带领下,在佛年学校初办“佛年爱心夏令营”。11年来,一届又一届学生用800余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累计帮扶800余名乡村孩子。全校今年暑期出发的160个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中,有50支团队以教育帮扶为实践主题。
“小时候真的超级崇拜来支教的老师们,落落大方、知识面广、温暖有爱,做梦都想成为这样的人。”2015年,当时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钟翎萱第一次参加佛年爱心夏令营。“小时候感觉这个夏令营就像万花筒一样,每年转动一次,带来不一样的新事物,都会有新体验。”如今,钟翎萱已经考上大学,也加入了服务乡村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
每年,志愿者学子结合学科专业,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送教上门。今年夏令营设置了四大系列、八大模块,共40节课程。醴陵红色资源丰富,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生邵宇晨就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湖南和上海两地的红色资源,寓教于乐地让小朋友们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今年夏令营还首次设计AI课程。佛年学校四年级学生魏琮艺说:“AI绘画的作品很像是真人画的,我还学会了用聊天机器人作为自己的学习小助手。”
佛年学校副校长朱晓红亲眼看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走进大山,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经过多方帮扶,佛年学校更从一所设施陈旧、师资不足、生源流失至已不足60名学生的山村小学,发展为教育部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湖南省温馨校园、株洲市最美村小,学生数量也回升到180名。
志愿支教也改变了志愿者。首届夏令营志愿者石玉枝,现已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名辅导员。“我们学教育学的,就是希望能走进教室、融入学生,深度感知当地教育发展现状。”她选择高校从事学生思政工作,“我常和学生们讲当年的支教经历,告诉他们一定要立足专业,把青春热情投入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事情。”
【西:文艺轻骑兵“万里边疆行”】
把剧场“打包”背在身上,到祖国最西部的边陲去。上海戏剧学院“沪疆有戏”文艺轻骑兵团队服务“文化润疆”,近日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以及喀什地区巴楚、泽普、叶城等地,开展文艺展演、工作坊、文化大讲堂等活动累计近20场,吸引社区居民、农场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返乡大中小学生、援兵援疆干部等各行各业线上线下逾万人次参与。
“追着车跑的孩子”,这样的画面真实出现在以上戏学子为主的团队行程中。演出散场,孩子们立即簇拥上来与演员合影、交流,久久不愿离去。当团队发车启程,孩子们跟随车辆跑起来,用力挥手、大声告别,那清澈的眼神、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深深触动了团队的心。
上戏也把“戏”准备得很充分。从戏曲学院学子表演的木偶《钟馗醉酒》《牡丹亭·惊梦》、京剧《梨花颂》选段,到舞蹈学院带来的《能不忆江南》《西洲曲》《悠然见南山》,将中华文化神韵融入丝绸古道。保留节目中,还有包括音乐剧中心的表演系新疆籍学子等带领团队演绎的《青春舞曲》,把现场气氛不断推向“燃”点。
除了文艺展演,舞台美术系学子开设的《海上来风》《旗袍之美》两个海派文化元素手工制作工作坊,将掐丝珐琅、竹编、土布等技艺以互动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入石库门、园林花窗、旗袍等特色标志,让当地群众在手工制作中感受海派文化魅力。同时,团队还与当地学校美术教师、场馆工作人员等建立联络,把教案、教学视频、制作材料等都留给当地,助力培养“带不走”的师资力量。
在热情的双向奔赴中,也有许多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在巴楚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活动室,团队发现了一张署名为“热米拉”的小朋友在4月份的留言卡片,上面写着:“我将来想考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当即决定在现场录制一段视频,以此激励“热米拉”以及更多像她一样的追梦人。
【北:“重走学森路”遇见钱永刚】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70周年。回首那段艰苦又滚烫的岁月,带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诚,带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担当。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钱学森班”也在行动,全班最近前往北京、酒泉、梓潼、马兰等地,沿着钱学森学长的足迹,开展一堂跨越时空的“大思政课”。
“重走学森路”的第一站,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走进钱学森曾经的办公室。注视着泛黄的《关于力学所长远规划》手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那一份跨越山海、归国效力的赤子情怀。而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望着历届成功旗上工程师们豪迈的签名,他们更体悟到一代代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决心毅力。
实践团成员参观钱学森生前实验室。
踏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在东风航天历史展览馆中,大学生注视着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录着密密麻麻公式的弹道计算手稿,感受着初代发射架上斑斑锈迹诉说“求真、创新”的质朴话语。尤其是在发射场,钱学森在归国时向陈赓将军“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反问回荡耳边,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攻关克难的场景浮现眼前。
酒泉: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
此行,实践团学子还见到了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他告诉这些00后,“青年一辈要能跳出专业限制,多读书、勤思考,用家国情怀锚定人生航向。”作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荣誉班级,上海交大钱学森工程科学试点班同学们也留下真心告白,“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前辈们曾仰望星空并最终抵达的地方,这片戈壁教会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钱学森精神成为行动坐标、成长航标。”
实践团与钱永刚教授合影。
旗开网-炒股怎样加杠杆-配资排名-配资好评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